至今年7月,母親辭世整整40年了。許多事情會隨著時光的流逝漸漸淡忘,對母親則不一樣,時間再久思念不斷,那些與母親有關的故事在我腦海里記憶猶新。 我的母親身材不高,體形偏瘦,看上去是一個柔弱女性,實際上母親是一個柔里帶剛的人。在那些艱難的歲月里,母親從不叫苦也不說難,默默地撐起了我們這個家。我父親是一個既不主內(nèi)也不主外的角色,家里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對外交往中求人舍面子的事全靠母親。 記得小時候,“借”是一件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鄰里之間不僅互相借錢,也時常借物,就連糌粑、酥油、茶葉、鹽巴這些細小的東西都要互相借。那時的民風非常純樸,很少發(fā)生拒借的事,求人舍面子的事,我父親寧可不吃不用,也不愿意去做。母親實在脫不開身時,只得派我們?nèi)ネ瓿?。在我的印象里,母親是一個非常善良,很能包容并勇于擔當?shù)娜?,對父親的“不作為”,母親從來沒有埋怨過,就連銀行貸款這樣的事都是母親自己出面。母親的人緣不僅在村里,就在十里八鄉(xiāng)大家都口口相傳,所以,只要母親出面,沒有辦不成的事。 母親是個慷慨大方的人,不論三親六戚還是鄰里鄉(xiāng)親需要什么,只要我們家有,母親都會給。過去,在藏族人家,卡墊是很珍貴的東西,也是一個家庭富有的標志。1957年土改時,地主、富農(nóng)的財產(chǎn)被沒收,我們家分得一床卡墊。之前我們家沒有比這床卡墊更值錢的東西,所以這床卡墊也就成了我們家的鎮(zhèn)宅之寶。可這鎮(zhèn)宅之寶又偏偏讓我表哥給看中了,他向母親開口分這床卡墊。記得母親毫不遲疑地答應說:“你喜歡就拿去吧?!庇谑俏冶砀绯隽它c錢,就把這床卡墊給買走了。還有一次,有位熟人見我們家有一扇雕工較好的花窗,開口要我母親分給他,那本來是我們自己要用的東西,可母親也毫不猶豫地讓他拿走了。說到這些,讓我想起我們中國有個很有意思的詞匯叫做——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會有得。我母親對別人慷慨大方,于是,別人對她也很慷慨大方,每當她有求于別人時,別人對她也是有求必應??窟@樣的處人哲學,母親維系著我們五口之家的日常生活,從來沒有讓我們的生活短缺過。 記憶中圍繞母親發(fā)生的童年往事很多,1959年我還不到10歲,就碰上了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的饑餓給我留下的印象太過深刻,有一件事讓我后怕了許久許久:我母親為了讓我挺過饑餓的難關,偷偷地把她有限的食物勻給了我,她自己險些沒挺過來。后來我看到母親皮包骨頭的軀體才感到后怕,母愛在我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當現(xiàn)在的青少年飲用著方便的自來水甚至純凈水時,怎么也想象不到過去農(nóng)村飲水的艱難。當時我的老家從古龍村共有50多戶人家,全村只有一眼水井,水井離用戶遠則一公里,近的也有兩三百米遠。藏族搬運東西多習慣于背,如背柴、背糧包括背水。柴、糧都是固體,緊貼背部怎么傾斜都沒有問題,水則不同,它屬于液體,所以背的方法與背其它東西不同,特別是用當時傳統(tǒng)的背水工具——敞口木水桶背水,需要掌握平衡,水桶在腰與肩膀之間要形成45度角。否則一桶水背到家會晃得所剩無幾,且全身被淋透。因此,用敞口木水桶背水既要有體力還要有技巧。 我學背水的故事發(fā)生在12歲那年,我們家平時都靠姐姐背水,可那年姐姐被生產(chǎn)隊抽到十幾公里外的突擊隊勞動去了,背水的任務就落在了母親的肩上。藏族樓房的樓梯梯步較高而且很陡,身體柔弱的母親背著百多斤重的水桶上樓梯時那種吃力艱難的樣子就像針尖刺痛了我幼小的心。為了減少母親的辛苦與艱難,我決心學會用木水桶背水。我借了一個適合我年齡段用的小木水桶,試著背水。一開始木水桶在我腰間總不聽使喚,晃來晃去,一桶水背到家成了半桶,全身被晃出桶外的水淋得濕透。想到母親,我沒有打退堂鼓,不斷從失敗中總結(jié)經(jīng)驗。功夫不負有心人,后來我不僅學會了用木水桶背水,而且技術很嫻熟。多少年過去了,引以美好的回憶自我安慰,因為我曾經(jīng)疼愛過母親。 1968年冬季征兵,我很想報名參軍,但因為我是獨子又怕母親不同意,只是試探性地征求了母親的意見。出乎意料的是母親的態(tài)度非常爽快,母親說:“好男兒志在四方,你現(xiàn)在也是大小伙子了,去吧,應征入伍報效國家鍛煉自己是好事?!蔽遗伦约郝犲e了,對母親說:“我是當真的?!蹦赣H又用堅定的口吻說:“我也是當真的。”就這樣,1968年冬我如愿去了部隊。母親雖然很疼愛我但絕不溺愛,從小注重培養(yǎng)我的勞動能力和吃苦精神,母親知道當兵要吃苦,但她有意識地讓我去鍛煉。母親希望我成為一個家之有用國之有用的人,這就是我的母親,一個普通農(nóng)家婦女的胸懷。 在父母親眼里孩子永遠是孩子,母親雖然下決心讓我去參軍,一旦朝夕相處的兒子遠去他鄉(xiāng),心中不免牽掛。在部隊服役4年,因遠隔千里,我一次都沒有回過家。4年后回到家,母親也許是因為多年不見也許是數(shù)年來牽掛兒子加之家庭鎖事的折磨,較我入伍前蒼老了許多,看上去健康狀況也大不如前,真讓我這個做兒子的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1973我回到家鄉(xiāng)參加了工作。那個年代,能戴上一塊價值120元錢的上海手表,會覺得很體面也很風光??匆娕c我一起參加工作的同事們一個個戴上了手表,騎上了自行車,我也心動過,但一想到母親,羨慕攀比的想法又很快打消了。我決心在母親的有生之年先孝敬母親,暫時放棄享受,于是我省吃儉用,將薪資的大部分用于貼補家用、給母親看病、不時給母親買些東西,盡量讓她老人家開心。記得我第一次戴手表是在母親去世3年后的1977年。 1974年7月的一天,我和母親吃過午飯在一起拉家常,說到母親的病,她卻不無擔心地說:“家里的米不多了?!蔽艺f:“我去買點就是了。”母親又說:“吃的還有,只怕日后不夠?!闭f到此,我已明白了母親的意思。為了讓母親放心,我把攢下的100元錢和90斤糧票翻出來讓母親看。母親酸楚地說:“生活的擔子都落到你頭上了?!蔽覍δ赣H說:“養(yǎng)兒不就是為了防老嗎?”這天我和母親敘了很久很多,好想把想說的話都說完,這次長談也許是一種對自己的放松,兩天后母親就與世長辭了。 在那個困難的年代,購糧要憑糧票,有糧票可買的時候還會被搭配粗糧。操辦母親的后事需要用大米,為了把手中的90斤糧票全買成大米,我特意去縣委辦開了證明,殊不知到糧店碰上一個很機械的人,硬要搭配粗糧,怎么說也打動不了她。正在無助的時候,在一旁的徐柱珍阿姨說:“既然縣里出了證明,情況又特殊就通融一下算了。”在除阿姨幫助下,我才足額買到了大米,村里的保管員知史大叔也給了很大幫助,為我解決了一大籃臘豬肉和干牛肉,用于母親的后事。 母親過世后,遠遠近近的親戚朋友、鄰里鄉(xiāng)親都來吊唁,喪事辦得既簡樸又熱鬧。我能從中感受得到母親生前的人緣很好。 如今,母親離開我們40年了,撰此短文祭奠母親,也感恩那些幫助過母親幫助過我們的好心人。(作者:禹中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