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6月的一天,胡適受邀去參加一個婚禮派對。說實在的他對這種熱鬧的場面并不喜歡,于是選擇了一個不太起眼的角落坐下,一邊喝酒,一邊與康奈爾大學地質系教授亨利聊天。這時,一位優(yōu)雅的女子朝他走來,她便是韋蓮司小姐——亨利教授的小女兒。亨利教授與胡適是隔壁鄰居,相識已有幾年,但胡適從未見過韋蓮司小姐。韋蓮司一直在紐約藝術學院讀書,那天回來看望父母,碰巧在宴會上結識了胡適。盡管韋蓮司比胡適大了整整六歲,但他們兩人還是一見傾心,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不等派對結束,他們就悄悄地溜了出去,一路上歡快地暢談著,從文學聊到美術,從美術聊到政治,又從政治聊到彼此的理想和生活。這是胡適第一次與一個年輕女孩肩并肩地走在一起,并且還是一個金發(fā)碧眼的外國女孩,胡適顯得有些靦腆。但韋蓮司卻是一個開放,有著獨立個性的女子,她毫不忌諱地告訴胡適,和他在一起,她很開心,并希望與他保持聯(lián)系。 當天,胡適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余所見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識力、魄力、熱誠于一身者,惟一人耳。他所指的這個人就是韋蓮司。也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一見鐘情,僅此一面,胡適就被韋蓮司的人品、學識、思想和高潔獨立的性格深深地吸引了。那天晚上,他第一次失眠了,滿腦子都是韋蓮司的影子,他想,要是這樣一個美麗而有才氣的女子能做自己的妻子該多好??!其實,胡適不知道,韋蓮司小姐也同樣被他的博學、儒雅和翩翩風度所吸引。 不久,胡適就與韋蓮司相愛了,他們常常在月下漫步,湖畔談心,讀詩論文,尺牘傳情,欣賞對方,愛慕對方。幸福的日子如水一般地淌過,胡適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樂。 1915年秋天,胡適轉入了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與韋蓮司同在紐約。一有時間,他們就甜蜜地相守在一起,一同吃飯,一同看電影,一同逛街,一同爬山……不在一起的日子,他們就鴻雁傳書,互訴衷腸。短短兩年時間,胡適就給韋蓮司寫了一百多封信,其中飽含了胡適對韋蓮司的愛慕和思念。 不知不覺間,胡適與韋蓮司已相戀了三年,他們的感情日趨深厚。這天,韋蓮司對胡適說,親愛的,咱們結婚吧!我要和你永遠生活在一起。 雖然胡適做夢都想和韋蓮司結婚,但真正將結婚提到議事歷程時,他又感到十分迷茫,因為在胡適14歲時,母親為他訂下了一段婚約。對方是一個沒有文化的鄉(xiāng)村姑娘,名叫江冬秀。胡適一點也不喜歡她。之前,他曾跟韋蓮司說起過此事,但韋蓮司不了解東方的文化,她聽后笑笑說,自己的愛情自己做主,況且那時你只有14歲,什么也不懂。盡管如此,但他要與韋蓮司結婚,還是必須征得母親的同意。于是胡適給母親寫了一封長長的信,他懇求母親解除他與江冬秀的婚約,并同意他與韋蓮司的婚事。 一個多月后,胡適盼來了母親的回信,然而等來的卻是母親堅決的反對。母親在信中說,你與江冬秀的婚事是父母定下來的,絕不能改變。要是你與那個西方女子結婚,你就不要再回來,也不要再認我這個母親。讀完信,胡適淚流滿面,如霜打的茄子,癱軟在了地上。胡適是一個孝子,父親早亡,是母親含辛茹苦地將他拉扯大,他不能違背母親的意志,他只能忍痛割舍自己的愛情。 1917年夏天,胡適在萬般無奈之下,帶著一身的傷感離開了美國。臨行前,韋蓮司為他送行,在人流如織的碼頭上,他們緊緊相擁,久久不愿分開。胡適哀嘆道,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韋蓮司哭成了一個淚人,她堅決地跟胡適說,我會一直等你,永遠愛你。汽笛聲響了,韋蓮司揮舞著雙手,一路奔跑著,她的影子越來越小,最后消失在了茫茫的地平線上。 時間一晃就是一輩子,其間,胡適見過韋蓮司一次,那是在1933年,胡適作為文化使者應邀訪美。此時的韋蓮司仍然孤獨一人,并且頭上已有了許多的白發(fā),讓胡適看后特別心痛。 1962年胡適去世,韋蓮斯與胡適的妻子江冬秀成了好朋友,并忙著整理胡適給她的書信,忙著為他成立出版基金。9年后,空候一生的韋蓮司在一個小島上孤獨地離去,遺物里竟完好無缺地保存了胡適的書信和稿件。(周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