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凌晨5點半,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萬物俱靜,這里的生靈沉睡著,等待著第一縷破曉的晨光。而在保護區(qū)內(nèi),維西縣塔城鎮(zhèn)響古箐村民小組的傈僳族村寨已經(jīng)亮起幾點燈光。65歲的護林員余建華已經(jīng)準備好食物,徒步趕往滇金絲猴響古箐上組的觀猴點。 “到了觀猴點,首先確定猴群是否還在昨晚的夜棲地。如果不在,得先找到他們。”余建華雖身材削瘦,但身子骨硬朗,步伐穩(wěn)健。他說自己的工作就是跟著猴群跑,除了投喂充食物外,還要觀察它們的生活區(qū)域,看食物夠不夠,有沒有猴子生病,遇到危險物要及時清除,以免傷到猴子,直到晚上8點多,猴群找到夜棲地后才能回家吃晚飯。這是余建華和護林員同伴們的日常工作,風雪無阻,年復一年。 身份轉(zhuǎn)變:從第一獵人到第一護林員 余建華從18歲開始打獵一直到45歲?!按蟮揭柏i、熊,小到野雞、野鴨,都是我的獵物。”余建華回憶著,“但是從來沒有獵過猴子?!边@句話他說得十分肯定。 促使余建華身份轉(zhuǎn)變的,是當時維西縣林業(yè)局局長,現(xiàn)已退休?!耙驗橹牢页34颢C,那位局長經(jīng)常勸導我做護林員,要我把打獵的本事用在保護動物上?!?997年,余建華有了新的身份。這個決定,讓他每天15元到20元的打獵收入變成了每天6元的護林員補助。家人因此天天和他吵架,而他從前獵人朋友也覺得受到了“背叛”,但余建華的決定卻未曾有過動搖:“我喜歡猴子?!?/p> 觀念轉(zhuǎn)變:從護林員“老余”到“小余” 兩年之后,林業(yè)局決定再招4名護林員。這一次,余建華親自到村里一家一家地請人。那時候的余建華,儼然成為護林護猴的帶頭人。 “我覺得,人不能只看眼前的得失,而要看長遠的發(fā)展。如果有一天,山里的樹被砍光了,猴子不再出現(xiàn)在響古箐,那才是最大的損失”。余建華感慨道。余建華小的時候,曾聽父母唱過一首古老的傈僳歌謠:“山上的鳥兒和動物,因為有了樹才來這里。當樹開花時,鳥兒歡唱動物跳舞?!?/p> 傈僳人對大自然的這份熱愛一直在沿續(xù)著,隨著余建華的堅持,越來越多的村民愿意與他為伍,愿意加入到護林員的隊伍中來,愿意為滇金絲猴的繁衍生息出一份力。時至今日,在塔城鎮(zhèn)響古箐,像余建華一樣的護林員有20多位,更有意思的是,他們大部分都姓余,從“老余”到“小余”,一代代護林員,守護著這座雪山上最美的精靈。 猴群轉(zhuǎn)變:從一見就跑到互相呼喚 余建華剛剛當上護林員的時候,猴子看到他轉(zhuǎn)身就跑,躲在遠處觀望。余建華已經(jīng)記不清,猴群第一次吃下他投喂食物的具體時間,但是當時激動的心情仍然記憶猶新?!敖K于肯吃了!太感謝了!”這一句“感謝”,與其是感謝猴子們終于接受了自己,不如感謝自己十年如一日地對猴群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回應。 “那個時候,天天跟著猴子走?!?每天與猴子朝夕相處,余建華知曉了它們的喜怒哀樂,甚至能聽得懂“猴語”。 “喔,喔,喔,阿刮捏?”(喂,你們在哪兒?) “嗯嗯,嗯嗯,嗯嗯。”(在這里,在這里) 當余建華和護林員們用一聲聲悠長的傈僳語向猴群呼喚時,從遠方昏暗的林子里會傳來猴群的應答聲。這一幕讓人感動不已。 “現(xiàn)在,猴子就像我的家人。有時候兩天不上山,心里就不舒服?!庇嘟ㄈA望著從林間呼嘯而來的猴群,眼中盡是柔情。但別以為他是個好說話的人,一旦有其他人越過警戒線,他都會怒視喝退:“不許進來,趕緊退出去!猴群有自己的秩序,我們要尊重它們在大自然中生存法則?!庇嘟ㄈA說。(陳創(chuàng)業(yè) 吳姍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