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濱水而生、向山而立的奔子欄峽谷仍然吹拂著和煦的暖風,遠山層林盡染,一派迷人的秋景,新改道的214線從益西家門前拉出一條筆直寬廣的馬路,而益西也正忙著為新的廠房夯實地基, 幾個木匠師傅也在一旁核桃樹下忙著砍削柱子。益西說,他要把廠房搬到路邊來,依托旅游通道,開展藏文化展覽和觀光接待服務,使藏民族手工藝搭上旅游業(yè)迅猛發(fā)展的快車,帶動周邊村民共同致富。 益西的家族,在當地是最負聲望的幾大木碗世家之一。相傳,二十世紀初,奔子欄噶丹東竹林寺的六世扎通活佛前往西藏,得到的大量禮品中有一個景德鎮(zhèn)官窯燒制的康熙粉彩瓷糌粑盒。六世扎通活佛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奔子欄后,讓當地著名手工藝人格絨益西用木材對康熙粉彩瓷糌粑盒進行復制,制作了一批木糌粑盒,并配以植物土漆和彩繪。這一批木制糌粑盒的出現,使本來就在整個藏區(qū)以制作木器和繪畫出名的奔子欄更加聲名鵲起,從此贏得了“糌粑盒故鄉(xiāng)”的美譽。依托純熟的木碗制作技藝,2004年,益西創(chuàng)辦了奔子欄殘疾人手工藝制品廠,邊生產,邊改良創(chuàng)新。目前,該廠系列產品達到了80多個品種,僅今年,他就研發(fā)了6個木器新品種。他生產的康熙粉彩糌粑盒、藏武士馬背藏桌、金色糌粑盒、藏式家具、酒具、茶具、手鐲等手工藝制品,行銷西藏、四川、青海等地,由于這些民族工藝精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收藏價值,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他也帶著他的產品屢屢參加世交會、昆明世博會、上海旅游推薦會等重大交易活動,成為世人了解迪慶的一張名片和窗口,既向外宣傳了藏民族獨特的手工藝品,展示了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又使得自己的企業(yè)一步步發(fā)展壯大,產品也深受游客們的青睞。如今,他在香格里拉有3家分銷店,德欽縣1家分銷店,麗江瀘沽湖景區(qū)的分銷點也在積極籌備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益西在做好自己企業(yè)經營的同時,不忘帶動周邊群眾和弱勢群體從他的木器制作中受益,2010年他把加工廠更名為德欽縣益西藏文化產業(yè)有限公司,并修建廠房、更新設備、引進新技術、免費招收學徒,目前,益西藏文化有限公司年生產民族手工藝品15000多件,銷售額80多萬元,實現年純收入20多萬元。現在在該廠免費當學徒的就有15名,每位學徒包吃住還發(fā)給人均2700元的工資,為有心學手藝,積極學技術的殘疾人提供了平臺,同時他還高薪從貴州聘請來苗族的銀匠,融合藏、苗的傳統(tǒng)工藝,使得他的木器鑲金、銀工藝有了大幅的提升,出產的藏民族特色銀飾品更受市場的歡迎,益西在傳授技藝,改良和發(fā)展民族傳統(tǒng)手工藝的同時,不忘回報社會,他招收的學徒中80%以上都是輕度殘疾人,既為殘疾人提供了就業(yè)機會,也使藏民族傳統(tǒng)工藝發(fā)展得到了傳承和發(fā)展。 “奔子欄正在打造藏東旅游文化集鎮(zhèn),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為我們藏文化的繁榮帶來了很好的機會,等我的新廠房建成后,游客可以現場看到我們制作木碗、銀器和藏香的全過程,甚至親自動手制作木器?!币嫖鬈P躇滿志地說。(安永鴻 馬建軍 此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