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慶科老人的家,我們了解到了藏族鍋莊舞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楊慶科老人展示了一段鍋莊舞步,并說現正參加迪慶州文化館的錄制,接下來準備申請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藏族鍋莊。 據了解,鍋莊,又稱為“果卓”、“卓”等,藏語意為圓圈舞蹈,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云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qū)。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后快的兩段舞組成。鍋莊舞是一種無伴奏的集體舞。在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稱鍋莊為“擦拉”(意為玩藝),在部分地方稱鍋莊為“卓”(意為舞蹈)。它是隨著藏民族生產生活的發(fā)展變化而產生變化的,因此,鍋莊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釀酒等勞動歌舞,有頌揚英雄的舞蹈,有表現藏族風俗習慣、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舞蹈。 據悉,楊慶科老人是一位藏族,14歲就開始跟隨外公學習鍋莊,17歲時開始做本家族的“追奔”和“巴奔”(即主婚人)。1999年6月,他在香格里拉賽馬節(jié)里獲得組織獎。2000年5月,在首屆香格里拉藝術節(jié)中,獲得藝術節(jié)表演三等獎。2008年“歡樂香巴拉”迎春民俗活動中參加民間老鍋莊舞比賽獲第二名?,F在的楊慶科老人已經有70多歲了,是建塘鎮(zhèn)德高望重的“擦奔”(即司舞者)。 楊慶科老人說,在上世紀70年代,他在鄉(xiāng)鎮(zhèn)林場做場長,那時每天晚上都會有年輕人來向他學習鍋莊、茶歌。在那個時候,他收的一批徒弟現在大多已成為藏族鍋莊舞的傳承者。2002年云南省文化廳、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授予他“民間舞蹈藝人”的稱號,并把他列為藏族鍋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自此之后,作為老年協會的宣傳部長,他又積極地在協會中倡導許多老年人一起相互學習和交流藏族鍋莊。同時,也把鍋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給更多的年輕人。他說:“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繼承和發(fā)揚我們的非物質文化,一起保護老一輩為我們留下的遺產?!爆F在,他正在準備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為此參加州文化館的錄制活動,已錄制鍋莊舞曲110首,還差30首就錄制完成。完成錄制之后,他還會帶領老年協會的老人們一起參加縣文化局的錄制活動,讓藏族鍋莊綻放光彩。 現在的楊慶科老人已是74歲高齡了,但他對鍋莊的熱情還一如既往,當他談到鍋莊的舞步時,他情不自禁地帶著我們一起跳了起來。(實習生 郜俐 馬昌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