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白駒過隙,掐指一算,我已多年未見老友爹,不知他那硬朗的身板是否還如往昔般康???畢竟,他也是年近九十的高齡老人了。 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末,老友爹的大兒子云漢與我哥同在松桂二中求學(xué)。那時,國家尚在艱難的發(fā)展階段,百姓生活困苦,學(xué)生們的日子也清苦。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他們曾徒步前往馬耳山,只為背回蘿卜洋芋充饑,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共同嘗盡生活的艱辛。后來,二中停辦,云漢哥和我哥無奈返回家鄉(xiāng),開始了務(wù)農(nóng)生涯。每逢朵美街趕集,云漢哥總愛來我家坐坐。母親本是個熱情好客之人,總要親手烹制一桌可口的飯菜,非得留他吃過午飯才肯放行。久而久之,我也跟著家人喚云漢哥的父親為“老友爹”,這一稱呼便一直延續(xù)至今。五十余載光陰流轉(zhuǎn),我們兩家的情誼非但未曾淡去,反倒如同用甘蔗渣釀制的美酒,歷經(jīng)歲月沉淀,愈發(fā)醇厚綿長。古人云“朋友以舊為貴”,此言著實不假。 站在金沙江邊,向北遠眺,與孟嶺僅一箐之隔的便是巍峨的天柱峰。老友爹一家及鄉(xiāng)親們就居住在天柱峰西側(cè)。他們的村子有個獨特又好記的名字——意去摸。村子旁有一處神奇的溶洞,洞內(nèi)終年涌出汩汩清泉,從未干涸,鄉(xiāng)親們稱它為“天眼井”,日常用水皆取自此處。都說“水往低處流”,可這山頂之上竟有如此充沛的水源,著實令人稱奇。意去摸村沒有水田,村民們主要靠種植玉米維持生計,水果也是村里的一大產(chǎn)業(yè),梨、桃、李、花紅、木瓜等應(yīng)有盡有。每到豐收時節(jié),梨子、桃子、李子多得用撮箕裝,甚至直接倒在豬槽里任豬啃食。而意去摸產(chǎn)出的蘿卜更是一絕,鮮嫩甘甜,秋冬時節(jié)上市,常常供不應(yīng)求。與別處煮熟后嚼起來滿嘴渣的蘿卜不同,朵美街上的主婦們買菜時,總要細(xì)細(xì)詢問是不是意去摸的蘿卜,若是,才肯放心購買。 兒時,老友爹常趕著家中的騾子,從意去摸下山,到江邊的朵美街趕集。他會售賣自家種植的水果蔬菜,每次來,還總不忘給我家捎上一些。母親也會拿出米和紅糖作為回禮。我曾跟隨老友爹去過幾次意去摸,這才知曉他們趕集的艱辛。每次趕集,天還未亮,雞剛打鳴,老友爹便起身喂牲口、準(zhǔn)備早飯,前一晚就得將馱子捆綁妥當(dāng)。一切準(zhǔn)備就緒,趁著夜色出發(fā),等走到街上,恰好是吃早飯的時辰。一路都是蜿蜒的羊腸小道,盡是下坡路。在集市上,該賣的賣了,該買的買了,隨后便來我家做客。母親總會貼心地喂飽騾子,招待他們吃過午飯,老友爹才踏上歸途。回去的路全是上坡,到家時,往往已是夕陽西下,夜幕降臨。 我還曾與老友爹一同到村后的山頂放羊。我們將羊群趕到山頂,任由它們盡情享用鮮嫩的綠草和樹葉。站在山頂向東俯瞰,金沙江天然形成的太極圖案宛如一幅絕美畫卷,令人驚嘆不已。對岸的永勝縣太極村,半山腰的大爛田村以及山腳下的上下禾米村都清晰地呈現(xiàn)在眼前。若是能在天柱峰頂觀賞日出,領(lǐng)略金沙江兩岸的壯麗景色,想必是絕佳的體驗。 老友爹是個閑不住的人,那雙勤勞的手總是不停地勞作。把羊放進山林后,他便一頭扎進山竹林,不一會兒,就能割回一捆山竹,熟練地將其劃成篾子。只見細(xì)篾片在他手中翻飛,如同靈動的精靈,沒過多久,一個笊籬便初具雛形。他一邊放羊,一邊編織,到下午趕羊回家時,身后已掛上了十多個笊籬。晚上,在溫暖的火塘邊,他用松柴塊削成笊籬把,打孔、插入、扎緊,動作嫻熟利落。等我們準(zhǔn)備休息時,他早已將所有笊籬都安好了把,捆成一捆,笑著說拿到街上就能換錢。 我姐姐出嫁時,嫁妝柜的木板便是老友爹幫忙挑選的。我和哥哥去他家挑木板,一路扛回來,累得夠嗆,肩膀都磨腫了,但想到姐姐的嫁妝有著老友爹的心意,便也不覺得辛苦了。 我在寨子坡教書時,有一天,哥哥帶著老友爹來到學(xué)校,說是想來泡溫泉。見到老友爹的那一刻,我欣喜不已,趕忙泡上熱茶招待,隨后又帶著他們?nèi)ヅ轀厝??;氐綄W(xué)校,我又急忙下廚做飯。自那之后,我便再沒見過老友爹。哥哥告訴我,如今老友爹年事已高,兒女們擔(dān)心他的身體,不再讓他下山趕集了。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意去摸村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公路修到了村口,電力通進了家家戶戶,每家都有電視、手機,與外界的聯(lián)系愈發(fā)便捷。家中飼養(yǎng)的畜禽以及種植的水果常常整車整車地運往外地銷售。曾經(jīng)那個偏遠的小山村,如今定是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成了令人向往的人間天堂。我想,如果老友爹還康健,他一定在那遙遠的山村里,時常想起我們這些舊友。 |